首页 > 天唐锦绣 > 第两千零五章 陛下阳谋

我的书架

第两千零五章 陛下阳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刘泊气势汹汹,直入值房。

马周端坐书案之后,并未起身迎接,只是呷了一口茶水,面色凝重的看着刘泊。

刘泊大步向前,直至书案之前方才止步,居高临下目光对视,沉声喝问:“沉婕妤晋位昭仪,乃陛下圣意,经由中书省拟定诏书,侍中何故封驳?”

马周虽然坐着,但气势不减,淡然道:“中书令之言有误,非是我马周封驳诏书,而是门下省经由商议之后一致决定。”

他虽然极少参与斗争,却并非不懂斗争,岂能轻易掉进刘泊的言语陷阱?

个人封驳诏书与整个衙门集体封驳诏书,意义不同,力度自然也不同。

更何况岂能落下“一手遮天”的把柄?

刘泊冷哼一声,瞥了一眼束手立于一侧的崔神基。

崔神基躬身施礼:“下官见过中书令。”

刘泊冷然颔首,予以回应。

其父崔义玄乃武德老臣、三朝元老,如今外放婺州刺史,资历极深,早年间与他交情不错…而后,刘泊再度看向马周:“后宫之事,自然由陛下做主,吾等外臣岂能横加干涉?再者,沉婕妤怀有身孕,晋升一级实乃情理之中。”

马周摇头:“从不闻因有孕便晋位之妃嫔,陛下想晋升沉婕妤之品阶,可等到其诞下皇子之后。现在便急不可待的晋位昭仪,等将来若果真诞下皇子,如何嘉奖册封?区区婕妤,既无显赫之家世,更无大功于社稷,难道还要晋位妃子不成?”

妃嫔诞下皇子晋位为妃,并不是没有,但有很多先提条件。

譬如家世显赫,父兄皆有大功于国家,再譬如所生之皇子封王……

可现在沈婕妤仅只是怀孕,是男是女尚且不知,岂能越级晋位?

更何况孩子生下来夭折者比比皆是,纵使皇家也是如此,就算其诞下一位皇子却未能抚养成年,难道将来再将其品阶降下来?

刘泊直视马周:“如此,门下省执意封驳诏书、违逆陛下?”

马周道:“妃嫔晋位,自有章程,焉能越级而为?门下省不敢奉诏。”

刘泊面色冷峻,颔首道:“既然如此,那就等朝会之上,听一听大臣们的意见,告辞!”

“不送!”

看着刘泊转身走出值房,自始至终都未起身的马周喝了口茶水,眉头紧蹙。

崔神基快步将刘泊送出官衙,转身回来,将茶壶里的茶叶倒掉,从旁边屋子燃着的炉子上取来开水重新沏了一壶茶。

执壶给桌案上的茶杯斟了七分满,放下茶壶,这才低声道:“中书令意欲何为呢?既然门下省封驳了诏书,御史台那边也打算对中书省发起弹劾,可见这份诏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过,却又为何拿到朝会之上讨论?”

很多事情都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反对,但却都能得以施行,原因便在于先在小范围之内予以讨论、妥协,形成既定事实,等到实行之时纵然外间舆论纷纭,闹一阵见到无可更改,也就逐渐平息下去。册封昭仪这件事便是如此,中书省拟定诏书,门下省审核通过,宗室载录于玉碟之上……私底下如能如此运行,纵使御史台之后发起弹劾、朝野上下议论纷纭,大抵也不能扭转事实。

可现在第二步便遭遇封驳,足以见得此事有悖常理、不得人心,几乎可以宣告失败。

再拿去朝堂之上商议讨论,反对者只会更多,断无通过之理。

刘泊如此操作,岂非自取其辱?

且关键“取辱”者并非刘泊,而是陛下……

马周沉思稍许,感慨道:“如若陛下此等坚韧之心志能够保持下去,倒也不失为一桩幸事。”崔神基愕然片刻,忽然领悟:“可万一不行,岂非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马周意味深长:“敢于直言犯贱、违逆圣意者,固然会被视为国之忠臣,可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对皇权毫无敬畏……你愿意青史之上背负这样一个评价吗?”

崔神基赶紧摇头:“犯颜直谏乃是制止君上乱命,但君君臣臣、尊卑上下,岂敢有半分亵渎之心?”他已经明白陛下以及刘泊的用意,就是要在朝堂之上形成一股“天下人皆反对皇帝”的态势,彻底引发舆论,将自己放在“弱势”甚至“遭受欺凌”的位置。

就赌一赌大臣们自珍羽毛、爱惜名誉,不肯背负“凌虐君上”之骂名。

越级晋升这件事确实不对,可说到底也不过是皇帝家事而已,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便导致皇帝遭受整个朝堂的攻讦、反对,将皇帝置于“昏君”之境地,大臣们何其猖獗?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陛下有魄力啊!”

“怕只怕这股魄力未能使尽,如若半途而废,那就得不偿失了。”

马周感叹。

臣子对于君王之要求,其实很是复杂。

臣子讨厌非常强势之君王,威望厚重、令出如山,臣子毫无反驳之余地只能执行,任何劝谏的话都听不进去,如隋炀帝那般看似雄才大略、能力出众,实则一意孤行、刚愎自负,结果却将整个帝国搞得一团糟。臣子也讨厌软弱的君王,旁人说什么都信,既无主见、更无担当,致使政出多门、朝令夕改,朝野上下无所适从,多做多错、不做不错,整个吏治腐败朽烂,直至积重难返,将整个帝国拖入深渊。最完美的君王自然是那种既有强大之威望、卓越之能力,又能听取臣子之谏言,自审己身之过失,譬如太宗皇帝……

可古往今来帝王者无数,能够比肩太宗皇帝甚至更胜一筹者又有几人?

偏偏李承乾作为太宗皇帝的儿子,又一度几乎被废黜,难免将其与太宗皇帝做出比较。

这极不公平。

故而大臣们对于李承乾之期望谈不上多高,只要能够立身持正、心志坚毅、勇于担责就好。但即便是这一点,可并不容易做到……

孙处约急匆匆跑进值房,喘了口粗气,这才疾声道:“启禀亚台,刚刚门下省封驳了中书省的诏书,中书令亲至门下省与侍中理论,被侍中驳斥,却并未放弃,扬言朝会之上要当众诵读诏书,文武群臣一并商议讨论,看上去志在必得啊!”

刘祥道端坐窗前椅子上,慢条斯理的喝口茶水,道:“看上去志在必得,就一定志在必得了?你对此有何看法?”

孙处于迟疑一下,小声道:“下官认为中书令此举无异于自取其辱,朝中文官无论正直亦或贪腐,明面上都素来标榜清正,各个都想效仿文贞公,以反对皇帝诏令为荣。此番册封昭仪之事若只在私底下沟通、妥协,或许还有几分成事之可能,可一旦拿到朝堂上讨论,绝无成功之机会。”

刘祥道反问道:“你能看明白的事情,凭什么认为中书令却看不明白?”

“这……”

孙处约愕然。

对啊,这样的道理我都知道,中书令又岂能不知道?

能够坐到中书令这样的位置,哪一个不是政治天赋绝佳?

“下官愚钝,还请亚台解惑。”

孙处约诚恳请教。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天赋固然难得,但经验却更为重要,有些事情是需要从经历之中去感受、领悟、总结,而若是有一个愿意提携且谆谆教诲的前辈作为官场领路人,可少走很多弯路,未来成就不可限量。刘祥道显然很是重视孙处约,有意将这个下属作为未来的御史大夫栽培,道:“中书令此举,无异于置诸死地而后生。”

孙处约不解:“确实是“死地',必将遭受朝臣攻讦,可哪有半分「后生'之可能?”

刘祥道耐心指点:“当中书令站在朝堂之上面对攻讦、一人而当天下,你以为那还是他自己吗?”孙处约沉思,恍然道:“那时的中书令不仅代表他自己,更代表了陛下。”

“所以,你认为朝臣会有何等反应?”

孙处约再度思索,良久才赞叹道:“吾等自诩清流,素来以对抗强权、富于百姓为己任,但正所谓物极必反,当皇权被孤立于狂风骤雨之中,天下之主在舆论之中浮沉挣扎,吾辈臣子又岂能不生恻隐之心?朝野上下都将对陛下生出同情,到那时,谁再继续封驳陛下诏令,谁就是目无君上、凌虐皇权,必将自绝于朝廷、自绝于天下。”

同情心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一旦生起,人们甚至会短暂忘却是非黑白,天然倾向于弱者。

而当这个弱者是皇帝的时候,这股同情心会攀升至最大一一堂堂一国之皇帝都被你们逼成这样了,难道就不能放一马?

这就是陛下的阳谋,要么你们老老实实通过诏书、册封沉婕妤为昭仪,要么我就让你们都来攻讦、指责我,我自处于弱势地位趁机博取同情,然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很是高明。

刘祥道点头,予以认可,又问道:“既然如此,御史台又当如何应对?”

孙处约道:“此前学子叩阙闹事,导致咱们御史台风评不佳、声誉有损,何不趁此机会将丢掉的声威都捡回来?”

“计将安出?”

“既然所有人最终都会在陛下面前妥协,那咱们就反其道而行之!”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