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林朝阳陶玉书 > 第519章 报业女王

我的书架

第519章 报业女王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在5月23日晚闭幕,香江与法国有七个小时的时差,戛纳举行颁奖礼时香江这边是凌晨。

《寄生虫》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第一时间,《天天日报》守在戛纳的记者便将消息传回了香江,发布了这条独家新闻。

当日,《天天日报》销量破20万份。

之后连续几日,《天天日报》销量居高不下。

作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戛纳电影节的国际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地处亚洲的香江也在其影响力辐射范围内。

香江电影横扫东亚影坛多年,但要说国际性奖项,却少得可怜。

六十年代胡金铨和李翰祥在戛纳拿个技术奖项都能被香江媒体吹捧成大导,如今许鞍华以《寄生虫》摘得金棕榈大奖,自然值得所有媒体大书特书。

5月的最后几天,香江各大娱乐报刊的头条几乎都被《寄生虫》的相关新闻占据,舆论被彻底引爆。

香江第一座金棕榈奖杯,怎么吹都不为过。

更何况许鞍华之前可是凭借着《楚门的世界》已经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了三个奖项了,如今再获大奖,更加名正言顺,顺应人心。

市民们的反应很真实,在一片关注、热议中泛着浓浓的骄傲之情。

“香江之光”这个词被再度提及,只要是跟《寄生虫》沾边儿的人都配得上这个称呼。

多年以来香江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称雄这件事,不仅让香江市民感到自豪,也让许多香江电影人感到骄傲。

但这种在港台、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很难扩散出去也是事实,香江的市场实在太小了,这几年逐渐养成了外向型的电影市场。

眼下湾岛、东南亚的潜力已经被压榨干净,对日韩的渗透十分艰难,更别提向亚洲以外的区域和国家发展。

香江电影的局限性已经逐渐显露,许多香江电影人都明白这一点。

有些人是醉生梦死,只想赚快钱,比如新艺城和许多小电影公司。

有些人还在徒劳挣扎,希望冲破地域限制,比如嘉禾。

嘉禾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在于它能连续挖掘出李小龙、程龙两位动作巨星,不幸的是它屡次冲击国际的想法总是不顺利。

李小龙曾经有机会带领嘉禾走向国际,但却骤然离世;程龙80年冲击好莱坞也落得一败涂地。

许观文没走好莱坞那条路,而是以文艺片走向国际,他倒是成功了,可许观文的成功与嘉禾没什么关系。

“林氏……”

这个名字如同魔咒一般萦绕在邹文怀的头顶,让他心烦意乱。

自七十年代成立嘉禾,他斗败了影坛巨无霸邵氏,压制住了超新星新艺城,可对于林氏这个新对手却没有丝毫办法。

短短几年时间,林氏的膨胀速度远超他的想象,也超出了许多人的认知。

最可怕的是这样急速扩张的林氏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短板,制片、发行、院线、投资……

邹文怀当初能够击败邵氏,靠的就是舍得砸钱,他在香江首创卫星公司制度,让明星、名导自己当老板。

但他还是没有摆脱一般香江老板的短视,在嘉禾成功做大后,分红能拖就拖、能赖就赖,一度逼得心腹大将洪金宝都差点资金断裂。

早几年邵氏老迈不堪,新艺城内斗不休,他的这种短视还未显露什么问题。

近两年林氏异军突起,陶玉书撒钱如流水一般,直接将邹文怀打蒙了。

跟陶玉书比起来,他当年砸钱力度太小儿科了。

邹文怀明很清楚陶玉书砸钱的威力,却毫无办法,只能坐视林氏一步步做大。

因为他不舍得像陶玉书那么砸钱,在他看来,这种砸钱的方式简直是丧心病狂。

我当老板就是为了赚钱,把钱都分给下面的人,那我还赚什么?

本来双方针锋相对,林氏势头虽猛,但他觉得对方是赔本赚吆喝,心里还有几分安慰。

可最近林氏投资、出品的电影斩获坎城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让邹文怀的心情彻底败坏。

金棕榈大奖所代表的绝不仅仅是荣誉,如果只有荣誉,全世界怎么会有那么多制片公司每年前赴后继、趋之若鹜的送影片参展?要知道这些艺术片中相当一部分是回不了本的。

因为奖项背后所伴随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坎城电影节这种级别的电影节,只要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影片几乎不存在亏本一说,除非投资过大。

如果能够侥幸得奖,别的不说,少不了要在欧美发达国家上映一圈,光是海外版权买断就足够赚得盆满钵满。

一部金棕榈大奖,收益起步至少是大几千万港元的收益,比程龙的电影还赚。

如果林氏只是偶然一部电影获奖的话,也不值得邹文怀大惊小怪。

问题是林氏成立这几年,国际性奖项就从来没断过。

许鞍华、章艺谋、陈凯戈这些导演支撑起了林氏的艺术片业务,也为林氏带来了强大的助力。

两年前,当邹文怀听说林氏要执行商业、艺术两条腿策略时,心中嗤笑不已。

认为陶玉书太过天真,把做生意当成了做作业。

可事到如今,即便身为竞争对手,邹文怀也不得不佩服陶玉书的眼光卓绝。

不仅仅是因为她有勇气投资艺术片,更关键的是她的慧眼识人。

邹文怀又修正了一下想法。

不能完全以陶玉书“慧眼识人”概括,林氏艺术片战略取得的成功,跟陶玉书背后的那个男人也有分不开的关系,要知道许鞍华的两部电影可都是改编他的小说。

想到这里,邹文怀心中升出几分悔意。

如果那年《楚门的世界》获得成功后,他没有只顾着眼前利益将林氏推向对立面,也许现在一切都会截然不同。

随即,邹文怀又自嘲的摇了摇头。

这世界上没有如果,即便有如果,焉知林氏羽翼丰满后不会主动背叛呢?

在邹文怀盘算着金棕榈大奖为林氏带来的收益时,林氏也在进行盘点。

在坎城电影节闭幕的第三天,余玉溪带队回到了香江。

《寄生虫》剧组所获得的巨大欢迎自不必提,从导演到主演几乎成了这座城市的英雄,所到之处,影迷云集景从,人山人海,媒体记者成群结队。

凡是与《寄生虫》有关的新闻全都成了市民关注的焦点,不少报刊的销量因此销量暴涨,其中玉郎机构旗下的几家媒体更是吃尽了红利。

除了剧组成员们,林氏这个影片的幕后投资人获益是最大的。

《寄生虫》在获得金棕榈大奖后成为了各国片商竞相追逐的焦点,但这次林氏影业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以买断的形式出售电影的海外发行权。

而是区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分别制定买断、分成策略,最后电影成功签了21份买断合同,5份票房分成合同。

这5个采用票房分成合同的国家均是美、法、日等发达国家。

即便是放弃了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买断费用,《寄生虫》依旧为林氏创造了620万美元的交易额。

等未来电影在各国上映,版权继续出售,《寄生虫》为林氏影业创造的效益还会进一步扩大。

再加上余玉溪等人带到电影节的其他影片的版权买断费用,这次电影节林氏影业的版权交易额达到了近1500万美元之巨。

折算成港元,接近1.2亿。

收获之丰厚,令人震撼,也为最近正需要资金的陶玉书解了不少燃眉之急。

在5月的最后一天,明报大厦8楼举行了一场茶话会形式的聚会。

会上,金庸为明报集团诸多骨干力量颁赠长期服务奖状及金牌,感谢三十年来员工们的辛勤服务和卓越贡献。

同时,他还在会上宣布:因年事已高,不胜剧繁,退休之念存之已久。自6月1日起,他将不再担任《明报》社长一职,只担任明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次日,《明报》刊出“本报专讯”,《查良镛今日卸社长职,续任明报集团董事长》,公布了这一决定。

前段时间一直有消息传金庸将要退休,还有媒体传他将在退休后隐居国外。

现在消息被证实,消息一出,香江报业舆论一片热议。

与此同时,金庸第一次正式向外界透露了出售《明报》股份的意愿。

一时之间,香江报业风云变幻,一些之前就已经在暗中与金庸有接触的买家化暗为明,不断通过媒体表达对强烈的收购意愿。

百乐门的郑经翰更是直接对着记者的镜头挥舞钞票,直言“只要查先生点头,这张十亿支票就会奉上”。

他们这些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把水搅浑。

但更多的买家还是按兵不动,其中就包括了陶玉书。

当然,陶玉书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她只是没有再跟金庸接触。

6月中旬,陶玉书接受香江知名财经报纸《信报》专访,在被问到对旗下林氏影业、玉郎机构等公司未来业务规划和发展方向时,她表示:

林氏影业目前发展情况良好,未来将会在经营港台、东南亚地区业务的同时,布局内地市场,并积极推动与美日等国的合拍计划,推动林氏影业立足亚洲,面向全球的战略。

在谈到玉郎机构的发展时,陶玉书认为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漫画与动画、游戏等行业密切相关。

未来玉郎机构将在专注漫画业务的基础上,投资动画、游戏等内容产业,形成以漫画为中心的内容产业集群,打造亚洲第一流的动漫游戏公司。

她还表示,目前玉郎机构的业务庞杂,她会在适当的时候剥离非核心业务。

玉郎机构以漫画起家,核心业务自然是漫画,说到玉郎机构的非核心业务,记者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天天日报》等媒体业务。

“计划已经提上日程了吗?是直接出售,还是剥离整合呢?”

面对记者的追问,陶玉书却表示这是内部机密,无可奉告。

待这篇专访见报后,玉郎机构股价应声而跌。

资本市场最是现实,《天天日报》这几份媒体算不上玉郎机构的核心业务,但却实现了公司的多元化经营。

陶玉书说要剥离媒体业务,虽说有专注主营业务的优点,但同时也相当于是限制了玉郎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也让资本市场对这家公司的想象力大打折扣。

看到这份专访后,许多人都感到诧异。

入主玉郎机构一年半时间,陶玉书的作风历来稳健,公司的业绩也是蒸蒸日上,这次的采访完全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外界对陶玉书这次的专访进行热议时,明报大厦内也有人在讨论着陶玉书这次的专访内容。

七楼的办公室依旧金碧辉煌,金庸和沈宝新相对而坐。

“这位林太,做事真是敢想敢干啊!”金庸感叹一声。

沈宝新脸上带着疑惑,“她以为这种小伎俩就能给你带来压力?”

外界不了解,但沈宝新清楚的知道,陶玉书在报上透露的这番口风就是在向金庸喊话。

而且其中的意思还有些专属于女士的蛮不讲理:要是达不成合作,咱们就一拍两散。

金庸却说,“你可别小瞧她这招,刚好打在了我的七寸上啊!”

见金庸如此坦诚,沈宝新微微诧异,“为什么这么说?”

“她喊话的重点不是‘合作不成就出售媒体业务’,而是提醒我,合则两利。

玉郎机构的媒体业务如果真的剥离,无论是出售还是重组,价值都不能发挥到最大,我们明报也是一样。”

沈宝新说:“那我们跟别人合作,也未尝不能利益最大化吧?”

“跟谁合作呢?”

金庸的问题显得有些明知故问,却让沈宝新陷入了沉思。

金庸在明报内部早有声明,明报不会卖给外国人,这样的决定直接将诸多外国买家排除在外。

而在香江的诸多买家中,几个报业巨头本身都有当家媒体,明报集团的业务并入后,必然会惨遭肢解,这也是金庸和沈宝新都不愿意看到的。

数来数去,明报集团看起来买家众多,实则可选择的余地非常小。

反观陶玉书,她手中握有媒体资源,但这些媒体资源又没有到能鲸吞明报集团的地步。

按她的提议,双方选择合作,明报集团的实力将进一步膨胀,到时再启动上市,明报集团极有可能一举稳定香江传媒霸主的位置。

金庸和沈宝新名、利双收,他们为之付出了半辈子心血的事业也将迎来巅峰时刻。

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沈宝新也不由得心向往之。

沉吟半天,他看向金庸,脸色严肃而认真。

“良镛,三十多年来,你关于《明报》的任何大小决定,我从来没有反对过一件。

这最后一个决定,不管你如何选择,我也全力支持你。”

听着沈宝新真切的话语,金庸望向他。

两位相交半个世纪的好友对视一眼,让金庸做出了决定。

6月25日,《明报》《天天日报》率先报道:

明成控股技术性收购明报集团有限公司。

新闻见报后,报界反应迅速,但第一时间还是有些懵,明成控股是何许人也?

对于有心人士来说,明成传媒的信息当然不是秘密,并且很快就有财经媒体对明成传媒进行了深挖,让这家崭新成立不到半个月的公司走入了大众视野。

明成控股由林氏影业与金庸共同成立,林氏占70%股权,金庸占30%。

金庸本身是明报的大股东,以明成控股股东的身份收购明报对他来说是左手倒右手。

而林氏影业为了这次收购付出的则是3亿现金以及价值1.2亿的玉郎机构股票。

这个数字较最早的版本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也是陶玉书在谈判中的让步。

收购完成,金庸仍持有明报集团5%的股权,而算上他在明成控股的占股,经过股份穿透后,他对明报集团的持股比例仍有27.5%。

而林氏影业通过明成控股掌握了明报集团52.5%的股权,另外20%仍在沈宝新手中。

随着各家财经媒体对收购案的报道,其中细节被不断披露。

林氏影业付出4.2亿现金加股票,在一众强敌环伺中完成了对明报集团的控制,此役堪称经典,被香江诸多商界大亨所称道。

正在香江报业、商界为这次收购案拍手惊叹之际,玉郎机构突然对外发布公告,称将转让旗下《天天日报》的70%股权、《清新周刊》和《青春》杂志的全部股权。

消息一经传出,香江商场震动。

联想到之前陶玉书在接受《新宝》专访时那看似愚蠢的表现,所有人这才明白陶玉书下的是怎样一盘大棋。

许多人甚至不需要看公告,也知道玉郎机构媒体业务的转让对象是谁。

明成控股!

根据玉郎机构的公告,本次业务转让将以换股的方式进行。

经过香江证监处评估和审批通过,转让旗下媒体业务后,玉郎机构合法持有明成控股22%的股权。

明成控股的股东结构变为:林氏影业持股54.6%,金庸持股23.4%,玉郎机构持股22%。

明面上明成控股变成了三个股东,实际还是两个,毕竟玉郎机构也是由陶玉书夫妻控制的。

由此他们夫妻俩控制的明成传媒股份也达到了76.6%,付出了玉郎机构全部媒体业务,夫妻二人的控股比例看似只提高了6.6%个百分点,实际上的好处却远不止如此。

好处之一是未来明成传媒控制下的媒体业务必定会合并上市,到时即便要稀释股份,陶玉书夫妻二人依旧可以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好处之二,是明成传媒控制下的媒体业务前景更加光明。

明报集团本身就是香江第一流的传媒集团,现在有了《天天日报》这个香江第二大日报、《清新周刊》《青春》这两家中等体量杂志的加入,估值大增。

未来公司上市,股价和市值想象空间巨大。

这也是这一番操作背后,对于林朝阳夫妻俩二人和金庸来说的最大好处。

由陶玉书所主导的这场资本盛宴轰轰烈烈的持续了一个多月,几乎将香江各大媒体的头条上了个遍。

以至于到8月之后,陶玉书对外宣布将推动明成控股旗下的媒体业务合并上市时,香江新闻界的媒体已经没有什么惊喜了。

这花活你就玩吧,谁能玩得过你啊!

新的明报集团的合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而且上市还有一系列的程序要走,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见效的。

这一波新闻过后,有关于香江财经媒体版面上陶玉书、林氏、玉郎机构、明报的内容总算是少了。

大家现在唯一的是,新的明报集团上市后,市场会给予怎样的期待。

目前在恒生指数的传播业版块中,邵老板家族掌握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市值是最高的,高达百亿,明报集团上市肯定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大家把目标放低到传统的纸媒集团当中,数马氏家族掌握的东方报业市值最高,现在市值接近45亿港元。

新的明报集团如果上市,即便超越不了东方报业,但也应该至少可以一较高下。

经过这场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后,这样的观点几乎成了香江报业和商界的共识。

经此一事后,香江商界许多人再提到陶玉书,态度也发生了悄然变化。

前年年末林氏影业收购玉郎机构,还可以说是捡了股灾的桃子,趁人之危。

今年这场纵横捭阖的收购与整合,尽显巾帼枭雄本色,令人印象深刻。

许多人提及陶玉书,言谈之间不知不觉间多了几分敬畏。

让香江人意外的是,在香江的这场收购大戏走进尾声时,《南华早报》突然转载了一则来自于《华尔街日报》的新闻。

新闻标题起的极为吸睛——《香江股市即将迎来“报业女王”》。

最近十几年,香江的经济发展迅猛,被誉为亚洲四小龙,资本市场因为与美国、英国高度联动被备受外国财经媒体关注。

早在6月份时他们就关注到了香江传媒领域的这场收购,期间《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不断搜集资料。

直到两个月之后,才撰写出了这样一篇浓墨重彩的文章。

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收购明报集团这家香江一流的报业集团之前,陶已经掌握了香江最大的电影公司和漫画公司,精耕文化传播领域的她拥有超人一等的商业嗅觉与果决判断。

新收购的明报集团拥有三十年历史,在香江影响力巨大、财务表现异常健康。

配合上从玉郎机构这家上市公司剥离出的颇具规模的传媒业务,新的明报集团正在整合资源谋求上市。

据香江联合交易所高级行政总裁霍礼义消息,市场对明报集团的上市抱有强烈期待,该案有望创造香江股市传播业最大规模IPO。

在传播业异常发达的香江,崭新的明报集团是一支值得所有人期待的传媒力量,它的上市必然会改变香江传播业的格局,而创造这些的陶也如同女王俯瞰着这一切。

《华尔街日报》创刊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发行量超过200万份,是如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财经报纸之一。

虽然主要报道的是美国的财经新闻,但发生在世界各国的财经新闻也同样在这份报纸上占据了重要版面。

早年香江的置牛大战、九龙仓收购战、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等新闻都曾被《华尔街日报》重点报道过。

这次报道明报收购案,《华尔街日报》对陶玉书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在陶玉书的性别,别说是在亚洲,就是在如今的欧美,女性引领企业、党派、国家的例子也极其少见,要不然撒切尔也不会被欧美媒体吹的没边儿。

在欧美人的刻板印象里,亚洲国家更加的保守,诞生出陶玉书这样一位女性商业领袖,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点。

另一个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点是在于陶玉书的发家速度,仅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她便从一位小型制片公司老板华丽转身为掌握着数十亿港元资产的“传媒女王”。

不过香江毕竟远在亚洲,《香江股市即将迎来“报业女王”》一文在美国发表后,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

反倒是此文章经《南华早报》转载发布后,迅速在香江引起了广泛热议。

陶玉书是香江企业家,欧美的权威媒体将她夸称一朵花,说起来香江市民们也感觉到与有荣焉。

在陶玉书之前,香江也有一位“报业女王”,她便是星岛报业如今的掌舵人胡仙。

只是跟依靠父辈余荫的胡仙比起来,陶玉书的经历显然要更加励志和传奇。

不少香江股民至今仍记得,当年的玉郎机构收购战,胡仙可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被陶玉书羞辱了一番。

谁是真正的“报业女王”,如此一对比,高下立判。
sitemap